最近有消息說,在日本,整個產業(yè)工人隊伍的高級技工占比40%,德國則達到50%。而我國,這一比例僅為5%左右,這也就意味著全國高級技工缺口近1000萬人。而社科院的藍皮書,中國人才發(fā)展報告也指出,我國高級技工缺口千萬。2015年全國共有技工院校2545所,其中,技師學院434所,在校生322萬人,就業(yè)率達到97.4%,骨干院校就業(yè)率達到100%。
一方面是技工缺口巨大,另一方面是大學畢業(yè)生就業(yè)難,起薪一再被壓低。到底是哪除了問題?我們一直在弘揚的工匠精神,為何又離我們越來越遠?
其實什么是工匠精神,我們第一時間聯(lián)想到了瑞士的鐘表匠,他需要在工藝上精雕細琢,以藝術的心態(tài)投入到工業(yè)生產之中,每一個產品都當成作品。那么工匠精神與之對應的必然是產品的精細化,高端化甚至是奢侈化。對應的是品牌的價值,文化的價值。這需要兩個條件才能達成。
第一,需要長期的積累和傳承。往往工匠精神是傳承下來的,一家企業(yè)世世代代都用一個方法制造產品,這種技藝也是一代一代傳承下來。往往產量很固定,產品很有限。制作者更愿意精雕細琢去制造每一個產品。不是他們有多么的高尚,而是歷史本就如此,他爺爺就告訴他,東西就只能這么做。還是手表,本可以上流水線,但真正的瑞士制表匠對于工業(yè)化流水線上的手表自然不恥,那不是藝術品而是工業(yè)品。而我們雖然也有很多老字號,但多集中在餐飲制藥企業(yè)領域,而且隨著幾次戰(zhàn)亂,產品也發(fā)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。文化出現(xiàn)了斷層,產品也就比較尷尬,比如北京的內聯(lián)升布鞋,馬聚源帽子,這東西只能淪為了旅游產品和文化產品,由于與現(xiàn)代商品特征不符,整個品牌并沒有上升到奢侈品的地步。所以盡管有工匠精神,但卻得不到廣泛應用。形不成大的產業(yè)。其他的輕工產品,本就是貼牌制造加工起家,流水線和標準化都是別人的,所以也很難有傳承。這些產業(yè)起步就是工業(yè)化的,而不是工匠化的。所以自然就是賺錢吃飯,并沒什么傳承可言。我們的產業(yè)變遷快速,世界需要什么我們生產什么,而在這種快速的變遷中,需要的是勞動力,對于工匠來說根本不可能有積累。一個技術工人,幾天前還在另一家工廠生產衣服,沒幾天就回到另外一家工廠生產手機了。簡單的重復再勞動,不會產生工匠精神。
第二,工匠精神需要社會安定,收入平均為先提條件。我好好打磨產品,是為了我喜歡,我就愛好這個,而不能把它當成吃飯的職業(yè)。就拿中國制造紫砂壺來說,工藝美術大師們紛紛登上電視購物的舞臺,一出手就是十幾把壺十幾把壺的賣,很難說這些紫砂壺還能有什么質量的保證,或者干脆就是他帶著徒弟們做的,為的就是銷售收入。而不再是為了制造精品。在社會嚴重分化,貧富差距擴大的情況下,很難想象一個技工,能夠在一個技術領域里面干一輩子。有人爆料,金屬材料熱處理,純工科專業(yè),高考五百四十五以上。大學平均成績八十左右。屬于優(yōu)秀技術人才,競爭這么激烈,上崗后怎么樣呢?畢業(yè)以后月薪2900,漲到高級人才也不過萬,所以這樣的技工崗位面對動輒幾百上千萬的房價的時候,自然想到了轉行。不是不熱愛,實在是熱愛的成本太高。代價太大。換句話說,實在熱愛不起,工匠精神的機會成本太大。看著同學們轉行大把大把賺錢,看著別人買房買車,你還能踏踏實實的在技術工人的崗位上精雕細琢嗎?顯然很難。技術工人雖然好就業(yè),但大家都知道,他的上升空間有限,你進入一個工廠,很容易就看到了天花板。知道即使干到了高級技工也就那么點收入,更何況那是需要時間作為積累的。需要一步一步的走過去。相比于互聯(lián)網(wǎng)IT又或者金融從業(yè)者,動輒工作幾年就月薪幾萬,這讓技工們實在是有點眼紅。非常容易泄氣。而且企業(yè)在成本上升,經營環(huán)境變差的情況下,自身也會相應放棄質量,擴大產量,以量補加,追求新時代的步伐,將老的技藝工業(yè)化,只有工業(yè)化了才能迅速復制擴大經營,才會有效益。比如全聚德烤鴨,同仁堂這樣的老字號,也基本上都工業(yè)化。還有釀酒產業(yè),堅持古法釀酒的越來越少,用基酒勾兌的越來越多。先不說好與不好,只是說適者生存這樣的時代這樣的環(huán)境,不發(fā)展就只能被淘汰�?焖僮兓纳鐣�,貧富差距拉大,很難讓某家企業(yè)一直固守原來的業(yè)務以及生產方式。
所以,工匠精神需要兩點,第一是我們慢下來,真正踏踏實實的做好品牌,做好產品,第二是少一些浮夸,少一些貧富分化。全民炒房的時代,努力一輩子也不如炒房一套,別說工匠精神,現(xiàn)在連踏實工作都已經不易了。